阴道腺病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病变范围较广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带增多症状,白带稀薄黏液状或血性白带,还可以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性交痛及阴道灼热感。
阴道腺病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病变范围较广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带增多症状,白带稀薄黏液状或血性白带,还可以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性交痛及阴道灼热感。
阴道腺病是指阴道壁和阴道部宫颈的表面或粘膜下结缔组织内出现腺上皮或腺黏液分泌物。阴道腺病(adenosis vaginae)是指阴道壁或宫颈阴道部表面或表皮黏膜下结缔组织内出现腺体组织或增生的腺组织结构。阴道腺病可发生在中老年女性及幼女、青春期后的女性,发病年龄以30岁以下妇女居多。
【阴道腺病的症状体征】
1、症状: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病变范围较广或累及黏膜表面,常有白带增多症状,白带稀薄黏液状或血性白带,还可以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性交痛及阴道灼热感。
2、妇科检查 阴道腺病病灶多位于阴道穹隆部,阴道上、中段后侧壁。窥器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呈糜烂状,红色颗粒样、红色斑点状、浅表溃疡状,触之可出血。有的可呈息肉样突起,有的呈单个或多个囊肿样突起于阴道壁,有的可表现为阴道黏膜折叠成环形绕宫颈外口。阴道触诊有时可触及阴道黏膜下硬节状或砂粒样病灶,直径一般在0.5~5cm。若病变在宫颈者,可发现宫颈横嵴或皱襞或宫颈发育不良,宫颈鸡冠样突起或宫颈外翻等表现。
【阴道腺病的病因】
1、患者在胚胎8-18周,接触过母体服用大剂量合成的雌激素——乙茋酚。
2、多见于青春发育期,说明青春期卵巢功能建立产生雌激素,可促使阴道腺病的发生。
3、硷性的阴道环境,适宜腺病的发生。阴道感染滴虫或霉菌性阴道炎等,可促使潜伏的阴道腺病出现临床症状。
【阴道腺病的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DES(乙茋酚)史,可作诊断的参考。对白带增多、阴道血性分泌物或性交痛等症状,应追查原因。
2、妇科检查:对整个阴道和宫颈进行仔细查看,注意阴道壁有无红斑、溃疡、结节和息肉状突起。触诊为重要检查,可证实阴道横脊及其后面的硬结、溃疡,也可触到阴道黏膜下的硬结。
3、细胞学检查:对可疑患者,在阴道壁病变部位作刮片,在阴道上部作环形刮片或四相刮片。宫颈刮片应分别采取。如发现有黏液柱状细胞或鳞化细胞,即提示阴道腺病。
4、阴道镜检查:一般认为这是诊断阴道腺病的可靠方法。进行阴道镜检查,阴道腺病的诊断率占91%。阴道镜检查对阴道腺病的随访观察、早期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及癌变有较大帮助。
5、活组织检查:是阴道腺病的确诊依据。如阴道检查发现有上述异常病变时,应做多处活检。
【阴道腺病的预防和处理】
1、妊娠期,尤其孕8周以前,避免滥用合成雌激素,以减少和防止阴道腺病的发生。
2、对宫内有过DES影响的妇女,应按上述步骤进行检查,并加强随访。
3、对无症状,活检证实为良性的阴道腺病者,不需治疗,但应半年复查一次。
4、增加阴道酸度。采用局部冲洗、坐浴或涂撒缓冲粉剂,维持阴道酸性环境。
5、阴道腺病已发展为透明细胞癌或鳞状上皮癌者,应按阴道恶性肿瘤原则处理。
【阴道腺病的诊断检查】
1、阴道腺病的诊断:病理诊断标准是阴道黏膜下有类似宫颈黏膜、子宫内膜或输卵管黏膜的腺体,或阴道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腺上皮取代,即可以诊断为阴道腺病。可详细询问患者母亲妊娠期尤其是妊娠8 周前有无服用DES 史,对有此类病史者应高度警惕,即使无症状也应随访。
2、阴道腺病的实验室检查
1)活组织检查 在直视或阴道镜下对病灶多点活检,为阴道腺病确诊方法。
2)阴道镜检查及活检 通常阴道镜下可见病灶内有类似子宫颈移行区柱状上皮变化,涂醋酸后可见典型葡萄状组织,转化区内可见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岛,腺体开口和小的腺囊肿,有时可见白色上皮、白斑、点状血管、镶嵌等阴道镜图像。在受DES 影响而发生阴道腺病中90%阴道镜检查可见上述不同图像。血管征象通常需绿色滤镜下仔细观察,但通常形态没有明显改变。病灶区醋酸和碘常不着色。利用阴道镜检查诊断阴道腺病有较高的可靠性。
细胞学检查:直接在可疑病灶表面刮片,或从阴道穹隆部和上、中段阴道黏膜刮片后行细胞学检查,如发现黏液上皮细胞或鳞化细胞,提示阴道腺病可能。但因多数病灶位于黏膜下,故刮片细胞学检查结果以阴性为多,且易受阴道炎症影响,对诊断阴道腺病意义有限。但对于随访,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早期发现恶变不失为简便经济的一种手段。
本文首发于马鞍山464妇科医院: http://www.120mas.com/ydy/1045.html(转载请保留)